文 ╱ 洪志衛(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執行長)
《本文同步刊登於自由時報(2023年1月9日)》
日前教育部公佈111學年度大專校院註冊率,少子化的嚴峻事實再次衝擊高教界,多達19校的註冊率已低於6成淹水線,部份國立大學也逐漸感受到生源減少所帶來的挑戰。
對於受到少子化海嘯衝擊劇烈的學校,專家建議除了盡速保存優勢科系外,積極開拓境外學生也是當務之急。然而,我們是否足夠了解全球境外學生的留學需求,從而突顯臺灣高教優勢呢?
全球74國 2千名境外學生 調查發現
筆者任職單位去年進行了全球境外學生線上調查,統整74國超過2千名尚未出國留學的境外學生意見,有幾點發現值得參考。
首先,境外學生在選擇大學時,近4成欲攻讀學士,最看重的除了提供獎助學金等財務支持外,全英課程及符合需求的系所課程,是另兩項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學校聲望則落此之後。
再者,符合境外學生需求的系所課程,主要集中在商管、農林漁業獸醫、醫療公衛、工程營造,及資通訊科技,合計超過75%,而這些科系都是臺灣各大學,尤其是科技大學向來的優勢領域。
近4成攻讀學士 偏好商管、農林、公衛與工程製造
第三,就學期間與畢業後就業機會亦是影響境外學生選擇留學國及學校的關鍵,他們認為,相較其他國家,臺灣的生活費與學費是較可負擔的。
上述幾點,筆者認為皆是各大學校院在制定境外招生策略時,可以展現的亮點,並值得進一步思考。對全球廣大的境外學生而言,除了選擇高聲望的國際名校外,他們更多是關注出國留學,能否符合自身學習規劃與未來職涯發展。
科技大學多具備境外招生潛力 政府應給予更多支持
對於境外學生的需求,我們該如何回應並鼓勵他們來到臺灣?筆者認為臺灣各大學校院多具備境外學生所需的課程,也有高品質教學與學習環境,若能提供更多學士學位的全英課程將可大幅提昇來臺誘因。此外,境外生如何適應臺灣的生活環境,語言將是關鍵,對此也需要納入華語教學的通盤規劃,政府也應對科技大學的國際化發展給予更多支持。
面對少子化浪潮,境外招生確實是開拓生源的方法之一,除了傳統的招生管道之外,積極運用數位科技等創新方式,拓展藍海市場,對接到過去較難觸及的國家生源,也將會是臺灣高教在這場少子化危機下,境外招生的轉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