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嚴重衝擊本土高教版圖,各校無不積極招收境外生,但論及大專校院國際交流方面,近6成學校認為主要障礙在於缺乏足夠預算,甚至校內橫向聯繫不佳,內外工作難以完成。同時,私立技職院校的國際化組織能量最低,呼籲政府重視。

台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今(22)日公布「台灣大學校院國際化現況調查」。本次民調共全國120多所大學校院、高中,近170位國際事務主管等人參與。調查於1月發放線上問卷,共取得有效問卷442份(主管77人、同仁365人),並輔以質性訪談。而內容主要包含3大部份,分別為「國際化現況」、「組織與人員」,及「新冠肺炎影響」。

台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分析調查結果,發現台灣大專校院自2002展開國際化以來,已逐漸累積成果,「拓展姐妹校」、「招收境外學生」為主要策略,疫情雖影響招生,不過各所學校都積極強化危機處理及數位行銷與招生的能力。

至於高教發展國際化的最大挑戰,台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表示,60%的國際事務主管認為大學國際化發展之外部障礙為缺乏足夠經費預算,49%認為政府政策限制,73%認為內部障礙為面臨單位橫向聯繫不佳。

在國際化資源投入部份,台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提到,特別是私立技職的國際化組織能量探底,包含在經費、教職員交流、組織與人員之資源投入等方面,皆顯資源不足,呼籲政府重視。

駐印度代表處公使陳牧民說,依照調查來看,各校發展國際化的問題相當類似,問題均屬結構性,這跟我國高教體制運作方式及外在環境配合度不高有關。因此希望提升校內其他單位共同參與國際化,仍是可以設法改進的目標。

陽明交通大學策略長程海東認為,國際事務組織的穩定性及其人才發展有必要做「政策和人事規章」的調整;另外,「虛實合一」的後,疫情國際交流和學習方法必然改變工作模式和學習成效,對於廣大比率無法有實地國外經歷的師生們推動「在地國際化」則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