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今天針對台灣近20年來大學國際化發展提出調查與建議,協會發現,高等教育於國際化發展上多面臨校內單位橫向聯繫不足,缺乏足夠預算以及組織人員異動頻繁等問題。也有學者認為,大學在發展國際化上缺乏提供實習、工作等讓國際生動心的誘因,或是提升全英課程比例,應是可先著墨發展的方向。

台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今公布高教發展國際化綜整調查,邀請大專校院教授、行政人員填答並總計回收447份問卷,問卷設計檢定平均值為0.99,校度獲專家檢定認可。

調查發現,國內大學發展國際化障礙在於單位橫向聯繫不足,其次則為缺乏足夠的經費預算。再者,調查也發現,司職國際化推動的單位人員流動頻繁,亦缺乏人員培訓機制和升遷環境,組織結構待改善。

由於國際化發展需具備長期略,調查建議,各大學應建立職場育才機制,避免人員更迭頻繁影響政策延續性,提升工作友善環境以利國際事務的推動和傳承。再者,亦建議國際化推動可鎖定在地國際化、課程國際化為目標深化內涵,並對國際化中較為弱勢的私立技職學校建立支援系統。

我國駐印度公使陳牧民表示,大學內部橫向聯繫不足、經費不夠等狀況屬於結構性問題,短時間內無法迅速改善。但國際化效果好壞取決於校內英語課程數量多寡,國內大學招募國際生多希望其能適應中文環境,但中文是非常困難的語言,據調查國內75%的大學僅不到5%課程使用全英語教學,這部分應可先想辦法改進。

陳牧民也說,根據過去招生經驗,國際生除了獎學金外更在乎有沒有辦法在台灣獲得實習或工作的機會,有些人希望可以短期留台獲取職場經驗,學校在招生上亦可著墨於就業協助當做策略之一。

陽明交大策略長程海東也談到,建議學校多建立全英語的學位學程,再者,國際處常必須肩負照顧國際生的責任,還需承擔部分學務處的功能。大學於國際化策略上除了改善組織結構,也應讓每個處室都具備一定的英語人才,在作業、協助上才會更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