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國際教育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面對疫情趨緩,國際流動逐漸回復之際,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於本(111)年2月25日合辦首屆「國際教育大師論壇」,從「全球視野」、「數位創新」與「在地實踐」面向出發,與會國內外資深國際教育工作者以宏觀角度借鏡歷史,交流分享數位及在地觀點,為臺灣的國際教育發展注入創新活力。
桃園市鄭文燦市長致詞時指出,教育是對未來的投資、也是對人才的投資,桃園市積極協助轄內高國中小學推動雙語教育,包含提高外籍教師員額、推動雙聯制高中等,期盼透過創新教育模式翻轉教育目標。
教育部蔡清華政務次長致詞時也表示,國際教育的推動應該是從小扎根,教育部樂見許多大學校院和國高中小推動「大手牽小手」的國際教育合作計畫,透過今天的交流平台,希望可以讓國際教育的推廣,在各個階段彼此之間可以串聯,發揮聯貫的效應。
首屆「國際教育大師論壇」主題演講,邀請具百年歷史的美國國際教育協會主席古德曼博士(Allan E. Goodman)發表專題演講,由學術交流基金會榮譽執行長李沃奇(William Vocke)及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鄧艾德(Ed Dunn)擔任主持人及評論人。古德曼博士以宏觀角度借鏡歷史,重新審視國際教育的發展以及如何回應變革與挑戰,指出未來國際教育人才流動可能從傳統的北美洲匯集趨勢改朝向各區域均衡發展,並呼籲臺灣可為此積極準備。
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執行長洪志衛於「教育品牌數位推廣趨勢分析」場次分享如何在疫情下扭轉劣勢,利用數位創新思維創造品牌推廣的藍海契機。以協會主辦的「航向藍海—臺灣高教暨華語文線上教育展」為例,洪志衛執行長指出在疫情阻礙下,國際教育的資訊需求並未消失,可能轉而更為強烈,我們應該深入了解數位創新科技的本質,翻轉傳統作法,才能幫助教育機構與莘莘學子之間進行有效的對接與交流。
在「在地實踐—國際教育焦點對談」場次,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蔚順華副校長、教育部中小學國際教育專案辦公室翁慶才副執行秘書、淡江大學王高成副校長、西松高中林昇茂校長及均一教育基金會呂冠緯董事長進行焦點對談,並與現場與會者熱烈交流,充分展現國際教育跨越高等教育與國民教育的重要性。
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理事長劉慶仁於閉幕時表示,在國際教育交流裡,創新既是果實,也是源頭。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甫成立2年,能與具102年歷史的美國國際教育協會及多位國際教育大師齊聚一堂,顯示唯有創新方能為百年傳統注入新活力。
首屆「國際教育大師論壇」於本(111)年2月25日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舉行,由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及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合辦,耀登炳南文教協會協辦,漢台科技贊助,邀請美國國際教育協會主席古德曼(Allan E. Goodman)、學術交流基金會榮譽執行長李沃奇(William Vocke)、美國在台協會發言人鄧艾德(Ed Dunn)等專家,並有來自國內大學、高中及政府與民間等百餘個單位參加。